P
R
E
V
N
E
X
T
王伊芙苓韜程工作室,《DO NOT AGREE WITH AGNES MARTIN ALL THE TIME (Overall)》,2021年,藝術家印製,尺寸可變,製作於展覽「Reflection Paper」期間,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杜塞爾多夫,2021年。照片由Roman Szczesny所攝。除非另外提及,所有影像由藝術家;上海天線空間;倫敦Carlos/Ishikawa畫廊;及阿姆斯特丹Fons Welters畫廊提供。
王伊芙苓韜程工作室,《DO NOT AGREE WITH AGNES MARTIN ALL THE TIME (Overall)》,2021年,藝術家印製,尺寸可變,製作於展覽「Reflection Paper」期間,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杜塞爾多夫,2021年。照片由Roman Szczesny所攝。除非另外提及,所有影像由藝術家;上海天線空間;倫敦Carlos/Ishikawa畫廊;及阿姆斯特丹Fons Welters畫廊提供。
PreviousNext

媽媽,我真笨!

王伊芙苓韜程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我正在看芝加哥超現實主義藝術家Gertrude Abercrombie於1941年創作的《Self-Portrait of My Sister》。 畫中的女人五官分明,脖子細長,她的目光投射在畫框之外的未知地平線上。她那雙明亮的藍色眼睛與她的裙子、衣領和帽子的綠色和藍色遙相呼應,帽子上裝飾着深紫色的葡萄和一個開瓶器。她的嘴唇緊抿着,她的臉龐呈現出嚴厲、肅穆的表情,與她右手擁抱左手腕的俏皮姿態形成微妙的對比。 有趣的是,畫家是個獨生女。 她用了自畫像創造另一個自我,究竟,這個想像中的妹妹是否比自己更聰明、更漂亮、更刻薄、更真實呢? 在畫家的記錄中,她將這幅畫稱為 「理想的藝術家肖像」,並指出:「我畫的總是我自己,但實際上又不是,因為我看起來並不那麼好,也不那麼可愛。」這幅畫讓我想起了王伊芙苓韜程,以及王伊芙苓韜程所設想的所有其他可能的伊芙苓。 

伊芙苓的作品涉及到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假若我們是虛構的呢? 恰好,伊芙苓邀請了我來參觀「讀後感」——她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協會舉辦的最新個展。因為我不能親臨美術館,她便以虛擬(或是虛構)的方式來為我導覽。展覽形似一個診所。這讓我想,究竟我將會被治療、治癒,還是改變呢? 當伊芙苓開始介紹時,我被她的裝束吸引,而同時,對自己感到不滿。 伊芙苓打扮得一絲不苟,她穿着黑色長褲和優雅的棕色皮鞋,給人一種男性化的感覺。方形剪裁的雙排扣斜紋軟呢外套、黑色背心和整齊扣着的白色襯衣完美地構成了這一身講究的裝扮。 她的妝容乾淨、低調。 最重要的是,她頭上斜戴着一頂大小適中的黑色帽子;帽子上別了一朵粉色的假花,顏色與診所牆壁上的胭脂色大圓圈相呼應。 而我則穿着運動褲和一件看起來相當糟糕的阿迪達斯毛衣,沒有穿鞋子。 我真的準備好入住這家診所了。 聽好! 伊夫林開始介紹展覽。「現在我想走開一會兒,但我相信你的眼睛會跟隨我的腳步。我想給你一個真正舒適和特別的夜晚。 」 讓我們開始吧。 

展覽「Reflection Paper」現場照,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杜塞爾多夫,2021年。照片由Katja Ilner所攝。
展覽「Reflection Paper」現場照,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杜塞爾多夫,2021年。照片由Katja Ilner所攝。
PreviousNext

伊芙苓向我介紹了診所的永久居民:七件巨大的「老婆婆 」內衣,洗淨熨平,垂掛在洗衣架上。 你也可以把它們當作裙子來穿,它們可以遮住你的頭,非常方便。 正如伊芙苓所解釋的那樣,「你的身體完全變成了一個物體,盲目的物體。」 然後,她望向旁邊的一幅畫,這幅畫基於她在阿姆斯特丹Artdeco桑拿房的記憶,桑拿房裏,老婆婆內褲必須脫掉,身體不可再 「盲目」。  「女性的身體比男性更美,不僅是因為男性的身體代表暴力、力量和被佔領的權力,更是因為西方藝術史將其物化。 我的身體沒有吸引的曲線。『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便是人類及其藝術史的真相。 」

最近似乎也有其他客人入住了診所。這些舊雨新知在歇息、工作,或正如伊芙苓所說,思考 「活在當下」的真意。 我看到畫家Agnes Martin在空間中央躺;作家張愛玲躲在後面黑盒的角落裏;前衛的Ingeborg Bachmann和Silvia Federici躺在長桌上,他們的故事被上方的圖書館冷光燈照亮。 我相信調皮的概念藝術家Ulises Carrion也在某個角落裏閒聊。

在過去的十年裏,伊芙苓在她的繪畫、表演和視頻裝置中扮演了一系列角色,Martin、張愛玲、Bachman和Federici便在其中。 她沒有直接挪用這些通常為酷兒或者女性作者的作品,而是選擇了一種半虛構的引用方式,使用諷刺、機智或荒誕作為策略來處理她和她們之間的空間。 事實上,為了通過敘事的互惠過程來上演身份的永久(再)形成,她把自己對身體政治、藝術勞動、卡夫卡式的移民官僚體制和語言的思考投射到這些人物身上,並且運用到多種語言:中文(她的母語),還有英語、德語、日語和荷蘭語。她的用法於正規稍有偏差,但總是恰到好處,詞語的轉換帶着不同的意味,在翻譯中迷失又發現。

展覽「Reflection Paper」的藝術家導覽靜照。影像由杜塞爾多夫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提供。
展覽「Reflection Paper」的藝術家導覽靜照。影像由杜塞爾多夫Kunstverein für die Rheinlande und Westfalen提供。
PreviousNext

伊芙苓繼續帶我進入 「讀後感」中心的花園。這是一幅錯綜複雜的透視圖,白色牆壁與圓形空間由「白色冰漆」雕刻而成,就像中國的月門或結構主義建築。我環顧四周,發現自己被粉彩、灰白色和灰色的網格抽象所包圍。 這些是伊芙苓對Martin畫作的複製品。當中有的作品靠在花園的拱門上,有的則安裝在診所周圍防腐的牆壁上。在現代主義的廢墟中,我們在牆上一個圓圈的邊緣坐了下來,沉默了幾分鐘。片刻之後,伊芙苓將這些畫作描述為「我們診所的裝飾海報」或「兒童大小的油畫」。它們是治療的一部分,是反思和冥想的空間。

伊芙苓用Martin在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回顧展展覽目錄中的圖片作原材料,顛覆了Martin為人熟知的藝術實踐:她將腦海中只有郵票般小的構圖轉化為草圖,然後將其精確地放大,畫在183 × 183釐米的完美的方形畫布上。 伊芙苓的用意顯得既諷刺又深刻,她將Martin畢生追求的美和寧靜通過精確的數學轉換到商業生產的矩形畫布上。因此,伊芙苓創造了一個環境,讓我們可以追溯Martin對美和自由的願景的記憶。我用懷疑的眼光看着她,她淡然一笑,並引用Martin的話:「我沒有朋友,而你是其中之一。」伊芙苓不止是複製或模仿,而是再一次測量了自己和Martin之間的距離,並允許我們暫居這個空間。這些畫看起來就像書頁或展覽海報,每一幅都在角落裏標有伊芙苓的簽名紅印,以及她所畫的目錄頁的編號、Martin原畫的尺寸、伊芙苓的名字、以及製作年份。 它們讓我想起童年臥室牆上的一張Vincent van Gogh的《The Starry Night》海報。我時常盯着它看,那時我還未踏進過博物館。我迷失在回憶中……伊芙琳已經走了,我也隨她離去。

《Reflection Paper I》和《Reflection Paper IV》,2013–14年,高清錄像靜照:5分28秒及8分44秒。

《Reflection Paper I》和《Reflection Paper IV》,2013–14年,高清錄像靜照:5分28秒及8分44秒。

《Reflection Paper I》和《Reflection Paper IV》,2013–14年,高清錄像靜照:5分28秒及8分44秒。

如果花園是展覽的心臟,那麼創作於2013年的錄像系列《Reflection Paper I-IV》就是展覽的大腦。這些錄像立足於張愛玲的作品,是視覺和語言上的冥想。張愛玲生於上海、獨死在洛杉磯,是位孤芳自賞的文壇叛逆者。她文學作品中的語錄出現在螢幕上,並在高速配音中與伊芙苓的文字融合,既滑稽又淒美。意識流裏,伊芙苓為她的身體、簽證、藝術和政治反思、思考、擔憂、和恐慌。張愛玲的文字在哪裏停,伊芙苓的畫外音在哪裏啟,實是難分難解。「她不是籠中之鳥,她不是籠中之鳥,她不是籠中之鳥。 籠子裏的鳥,籠子裏的鳥,籠子裏的鳥。 當籠子被打開,當籠子被打開,當籠子被打開。 還能飛走,還能飛走,還能飛走。」錄像中,許多文字被直接、或隱喻地形象化。我們看到金色的爛雞蛋被壓在碗裏;一隻鳥的屍體在腐爛;阿姆斯特丹的雨天;色情電影的零碎片段;男性和女性的身體;以及顏色和其所有逃逸的豐富。 再次看到這些佈滿回憶的作品,讓我感到五味雜陳,因為它們代表着我與伊芙苓的首次聯繫。就像所有初戀一樣,它們憂鬱的認真裏,滿是痛苦和一種精緻的輕浮。《Reflection Paper I-IV》和另一個錄像,即伊芙苓與同學Colin Whitaker於2011年在法蘭克福的Städelschule創作的《Park of Washing Scissors》,是少數不為這次展覽而創造的作品。 反而,它們作為檔案闡明了伊芙苓藝術實踐的時間線,並為展覽創造了另一個主角,那位年少、男兒身的伊芙苓,他與張愛玲、Agnes和所有其他人共享舞臺。 如果這是一家診所,這些錄像是回歸精神分析治療。 

突然間,我們發現自己來到了公元1889年都靈擁擠的街道上。 德國哲學家尼采正試圖穿過馬路。讓我們面對現實吧,他的心理健康現在此時已經很脆弱了。他自言自語得談論着這個城市無與倫比的意式冰淇淋,卻被鞭子抽打馬匹的聲音分了心。 與此同時,幾米開外,伊芙苓正和她的女友人購買香水、圍巾、鞋子、糖果等必需品。她們觀察那位長小鬍子的怪人靠近被鞭打的馬。那個男人跪下,細聲說:「媽媽,我真笨」,然後沮喪、失語地躺在地上。 伊芙苓的朋友問她: 「你還好嗎? 」像碰了鬼一樣,伊芙苓靜止不動。她盯着眼前的玻璃碎片,難以置信地道:「⋯⋯我的小鏡子碎了。」 這一天好不應該去都靈啊! 當我們走過這幅描繪吉祥事件的畫作時,伊芙苓輕聲說:「這就是我想讓那張假海報貼在這裏的原因。沒有人知道我是否真的去了都靈。」她是否真的去了都靈,也許在畫作頂部的文字「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最能體現。這句話是叔本華在1819年出版的重要哲學論文的名字,它的內容談及到我們不可能了解主觀認知之外的世界。

Ingeborg Bachmann,20世紀奧地利最神秘的作家之一,是伊芙苓接下來帶領我參觀的大卷軸畫的主角。 Bachmann認為語言通過語境和主觀性積累意義,沒有一個普遍原則規定語言在不同地方、不同人心裏的意味。 卷軸上,伊芙苓抄錄了一些Bachmann的德語詩,並寫上她的中文翻譯,兩行文字的意思並不相同。 在捲軸的右側、詩的中間,有一些Barnett Newman式的色塊,它們喚起了抽象式的表現主義,又或表現式的是抽象主義(又或是兩者都不是)。 伊芙苓回憶起她2019年在門興格拉德巴赫居住期間的一個故事,經常到一家名叫Konditorei Heinemann的蛋糕店發呆。這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客人可以穿老婆婆內褲,背瓏驤皮包,享受一些咖啡和餡餅。  Konditorei有一種「圖書館的感覺」,捲軸玻璃櫃上面的燈塑造了這種氣氛。 但是,快樂的地方也會發生壞事。 伊芙苓在這裏曾丟失過她的皮包。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或者說因為)德國執法部門龐大的官僚機構,皮包被找回了。 它被送回時附加了一張三頁的表格,伊芙苓把表格拼貼在捲軸上,旁邊貼了皮包送回時在箱子裏的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皮包裏的個人物品,包括伊芙苓擁有的一本《Bachmann詩集》。 她說:「我交代整個背景,是因為想與詩集一起創造全新的認知。」 當我走過玻璃櫥窗,閱讀Bachmann的文字時,眼簾下分別是一種我一知半解、和一種我完全不懂的語言。這些文字在翻譯、視像、和內心獨白間徘徊。語言在伊芙苓的作品裏往往以這個方式呈現。 表格、瓏驤包照片、以及已經褪色的戰後抽象主義色彩,如同車站般,點綴着Bachmann詩集描繪的路線:從鹿特丹到門興格拉德巴赫,從蛋糕店到好心人的手中,從一個員警局到另一個員警局,從失物招領處的員工到伊芙苓門口,然後再次回到蛋糕店。路上,Bachmann有否悄悄背誦作品,聆聽這些話在不同地方產生了甚麼共鳴呢? 

《False Poster》,2020年,鉛筆及水墨色彩紙本,180.5 × 98 厘米。照片由Gert van Rooij所攝。

《Booklet of Bachmann_Lost Leather Shoulder Bag Refund》細節照,2020年,水墨、噴墨印刷、膠水、壓克力及鉛筆宣紙本,48.7 × 800 厘米。

《Color Certificate – Casandra》,2020年,鵝黃礦物顏料、水墨、六層渲染、四層熟宣紙本、折角為證,183 x 99厘米。

《Color Certificate – Minium》,2020年,朱砂礦物顏料、六層渲染、四層熟宣紙本、折角為證,183 x 99厘米。

這個充滿張力導覽進行至此,是時候補一補妝了。 我們在兩幅畫前停下,一幅讓人聯想起Mark Rothko式的黃色和灰色懸浮色塊,另一幅是珊瑚色的,它在紅色和橙色之間徘徊不定。我不確定我看到的是對晚期現代主義的影射、德國國旗的淡化版、還僅是一個被放大的眼影盒。在解釋她如何使用黃色時,伊芙苓展示了她的眼影盒。 無論如何,我們也在偽裝。「人們總是問我關於國家身份的問題。但我的藝術這與此無關,我的藝術只是為了美。」伊芙琳挑釁道。在這個恰當的時機,導賞以兩幅畫對顏色的沉思結束。這兩幅畫由脆弱的紙張層層染色而成,它們召喚出一種對話關係,一方面是伊芙琳童年時期的染料和藝術教育,另一方面是控制我們存在的阿波羅神和酒神力量之間的平衡。按照以往作品中的認證標誌,伊芙苓在這些 「眼影證書 」的左上方蓋了許多印章(包括一隻烏龜的)和她的簽名。 伊芙苓「只是為了美」這句話在我腦海中回蕩。 這是每天塗抹眼影的感覺嗎?我也應該開始使用眼影。 只是為了美。

我現在可以出院了,因為我意識到我也是虛構的——或者至少,僅僅是表象。像Gertrude Abercrombie一樣,我開始描繪我想象中的自我。也許,他是一位名叫Anthony的弟弟。也許她是一位妹妹,名叫伊芙苓,或是Eileen、Virginia、Ingeborg、Agnes、Ulises,還有Silvia。 我離開展場,再次踏入我的故事。 

SUBSCRIBE NOW to receive ArtAsiaPacific’s print edit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issue with this article, for only USD 100 a year or USD 185 for two years.  

ORDER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Jul/Aug 2021 issue, in which this article is printed, for USD 21.

Ads
SOTHEBY'S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 KUKJE GALLERY Silverlens CHRISTIE"S RossiRossi Opera Gallery Massimo de Carlo SAM